【心得】《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》從閱讀培養自己的「知肉」


前言

某天逛書局逛到這本書,為了試著精進自己的寫作能力就買了,全名非常長實體又厚但排版很舒服,利用零碎時間慢慢看,花了一個多月才讀完。因為覺得比起工具和閱讀技巧,建立概念更受用,因此以下只著重在我認為重要的觀點。



藉由世界觀培養「知肉」

作者在書中經常提到一個自創名詞「知肉」,他認為透過閱讀累積的多元世界觀,就像構成身體的血肉,不僅僅只是將書中的內容記下來,而是能將多種概念統合成世界觀,並在某些契機下自動連結,形成屬於自己的新世界觀,這便是閱讀的最終目標。

培育「知肉」的四個步驟

第一步:以「做筆記」的方式,記錄下書中重要的內容。

大部分人閱讀書就停在這步,認為摘錄好重點就能學到書中的知識,但往往找不到實行的機會,這是因為沒有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在生活中。

第二步:透過自己做的筆記來抓住「概念」。

從這步開始才是將知識轉化成自己觀點的起點。試著跳脫「單純做重點」,改從「為什麼覺得這個觀點很重要」的方向去思考,並以自己的話重新詮釋這個觀點,這樣才能建立應用在現實的「概念」。

例如名著解說節目主持人曾對《罪與罰》的主角下了這段結論:

「一些社會上認為是資優生的人,往往會幹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大事,我覺得拉斯柯爾尼科夫就很像這種人。」

作者進一步將這個觀點用自己的話詮釋成:「有些人正是因為是資優生,所以才具有反社會的傾向。這種乍看之下讓人很難相信的矛盾,確實存在於人類身上。」

概念並不是書中的角色名或故事大綱,而是理解作者透過故事想傳達什麼訊息。

第三步:藉由蒐集到的概念,來「勾勒出世界觀」。

作者從「津久井山百合園事件」兇手的言論回想起曾在《罪與罰》學到的其中一個概念:「一個人若覺得自己很優秀,就容易毫不在意地犯下踐踏他人權利的事情。」,最終將這些概念統合成《罪與罰》的世界觀便是:

「當一個人誤以為自己是善的,想把自認為是惡的事物給除掉時,反而可能讓自己成為惡的那一方。善與惡之間的對立,不存在絕對的關係。」


第四步:用世界觀「培育知肉」。

為了能將勾勒出的世界觀實際應用在生活、行為準則與目標上,還須內化成「知肉」。例如作者對上述世界觀所培養出的知肉是:

「一個人不應該一廂情願地認為,自己的所為是絕對的善。去認定且批判某個人是惡的,絕非一件好事。我們應該把人類總是在善與惡之間搖擺不定這個事實銘記在心。」

時常將「概念」存放在腦中,在一點小事觸發這些概念時形成不同的世界觀,最終能將之活用的就是屬於自己的「知肉」了。

放棄提高「專注力」

比起為了大量閱讀而一味將「提高專注力」設為目標,作者認為越想集中精神,越是困難,好比「因為明天有重要的事得早起,所以要早點睡」卻反而睡不著,這是由於過於集中意識在某件事上的反效果,因此果斷拋棄「必須集中精神」的想法,反而能更專注。

活用散漫力

運用自己能維持的專注力,找到每件事的適當間隔,避免「間隔太長,導致中途精神渙散」,若能產生「還想繼續做下去」的意猶未盡感還能成為不斷工作的動力。

像我就是利用零碎時間讀這本書,如果要我專門空出讀書的時間,逼自己一定要讀完某個章節才能休息,或許讀沒幾下就想放棄,就是因為沒有非得要在某個時間看書不可的壓力,才能依照自己的步調看完。

培養蒐集資訊的「精神強制力」

在努力蒐集資訊「輸入」的同時,「輸出」也很重要,特別對於創作者而言,如果沒有持續不斷輸入,那麼可以「輸出」的資源總有一天會耗竭。例如作者訂出「每天要分享幾篇文章,給在推特上的追隨者」的強制規定,就是幫助自己培養主動去蒐集資訊的方式。

以我自己而言,雖然常想著要多寫文章提高產量,但若沒去吸收資訊,自然也會缺乏「題材」,而且因為知識有限,觀點也會一成不變,為了不讓灌注進去的「資源」枯竭,就必須強制自己多去接觸作品。

挑選「現在該讀的書」

以書而言,除了對主題有沒有興趣,作者認為「合不合」也是關鍵,如果一本書的文風難以下嚥,儘管是名著也無法讓人提起勁看完。再來是「閱讀能力」,硬著頭皮挑戰缺乏專業知識的領域同樣也會讓人霧裡看花,為此作者提出「試讀前三十頁內容」的方法來挑選適合的書,但對於慢熱的小說類型不見得適用。

如果讀到一半實在沒辦法讀下去,就勇於放棄吧,執著堅持下去或許不只無法吸收資訊,還浪費許多寶貴時間。

這點讓我想到這個影片,裡頭分享的觀點也是受益良多。不是從頭讀到尾才是看完一本書,找出感興趣的章節跳著看,要是覺得無法讀下去,不必為了不浪費買書的錢,而失去閱讀更有興趣的書的時間。

重要的是「帶著愉快的心情,享受書本的內容」即使是看漫畫也有價值。

後記

雖然本書主打「技術大全」,但或許作者是日本人的關係,有些推薦的工具或技巧對我而言並不適合,儘管如此部分提倡的觀點還是非常認同,且有助益。

每篇文章的背後都有作者要表達的事情,這也是我寫作的動力來源,如果沒有任何想法,只是為了增流量寫起來會非常痛苦。

為此我期望能寫出「有價值觀點的文章」,例如寫ACG相關不單純只有講解劇情或抒發個人感想,而是發掘一部作品的內涵並讓更多人看見,這也是我開始嘗試讀工具書的原因,除了寫,還要越寫越好。

👇推薦文章

【隨寫】過了30歲才懂,自我成長的領悟
【隨寫】「胃若不好,美食都是黑白的」 我的胃病奮鬥記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