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前言
去年因為噗友的分享,才讓我知道除了「鳴日號」外,還有「藍皮解憂號」如此復古療癒的觀光列車,心動之餘,立刻規劃進2024年的春節行程。
原始文章發表於噗浪,有更多圖片和補充細項。
先小小總結這段旅程的心得:超級大推!
價格以內容豐富度而言非常超值,但因為車廂內只有窗戶和電風扇,不論在車上還是下車參加導覽,都會頻繁吹到風。因此出行前,建議先評估個人身體狀況,再選擇搭乘月份。
以這次經驗而言,在2月搭乘雖然能避開夏季的炎熱,但冬季往往是病毒好發時節,加上春節期間也是流感和新冠肺炎的高峰期,不出意外的,我們在旅程隔天通通抱病號,而我也首度確診新冠,在兩個月內創下A流和新冠雙重確診的紀錄。
「藍皮解憂號」簡史
雖然體驗完這趟旅程就確診,感覺起來很聳動,但我一點也不後悔。
乍看「藍皮解憂號」這個名字,可能會以為這是為了追隨復古浪潮而推出的觀光列車,但它的前身其實是從1991年「南迴鐵路」全線通車後,就已經行駛約30年的「普快車」。直到2020年,「南迴鐵路電氣化工程」正式完工,這僅有的無電氣化列車也跟著走進歷史。
其後,為了重拾民眾對列車的原鄉記憶,經過10個月的整修與復舊,轉型為「藍皮解憂號觀光列車」,以一天兩個班次往返枋寮與台東。
📰新聞報導:超復古!台鐵懷舊列車「藍皮解憂號」歷經10月修復 正式啟航單程票最低300元有找
旅程分享
首先在乘車前,當然要為起站的「枋寮車站」拍個紀念照。
之所以被稱為「魚果之鄉」,是因為提到枋寮,除了聯想到知名的黑珍珠蓮霧外,還盛產愛文芒果、龍膽石斑及魩仔魚(順帶一提,國語稱為ㄇㄛˋ仔魚)。
不過2022年時,枋寮車站前的裝置藝術並不是現在的模樣。比對之下,重新設計的字體雖然更加融合作品,但拿掉「歡迎蒞臨枋寮」,感受就不一樣了。
圖片來源:上報
車站週邊交錯著小攤和餐廳,其中一個攤位馬上吸引我的目光,不管是綠豆蒜還是薏仁湯都是我非常喜歡的甜品。
車站內,不只是裝置藝術,還能充當座椅的蓮霧,則看來十分可愛,也更加深對枋寮特產的印象。
此行的報到地點選在「藍皮意象館」,除了領取車票和紀念品外,還安排了館內導覽。透過解說人員的介紹,簡單了解意象館的歷史和枋寮文化,以及認識提早6年入住的藝術作品。
錄了一個小短片,怎麼看都能感覺到一股視線XD
離開意象館前買下象徵旅途回憶的明信片組,將美景化為一片片紙張,隨時都能感受當時的愜意。
📰場館介紹:屏東枋寮「藍皮意象館」開幕!復舊建築變身「藍皮解憂號」旅人休憩所,也是恆春墾丁旅遊樞紐
這趟旅程幸運的被安排在最後一節車廂,去程和回程的內裝不同,去程的座椅寬廣,甚至和高鐵一樣可以360度旋轉。
回程的混合式車廂,則是多了可靠牆的長條椅。
話雖如此,我卻只拍了天花板XD
聽聞車內並非全數翻新,而是新舊結合時,除了驚訝,也不禁對盡力保留列車原始風貌的台鐵肅然起敬,因為有他們的努力,才能讓更多民眾認識這位「老前輩」。
從外觀到內部構造,都是匠人們一一的細緻考察與復舊,才得以讓這個承載無數回憶的普快車,再次肩負起觀光列車的任務,為旅途寫下斬新的一頁。
除此之外,必然的美好時刻也為旅程錦上添花。
探出車窗欣賞的太平洋海岸。
絕佳視野。
跟下午茶合拍一張。
隨車解說的導覽員,不只詳盡介紹景點,也補充了很多科普小知識,甚至教大家如何捕捉瞬間即逝的美照,讓我相簿收穫滿滿,手機也提早沒電罷工
其中通行隧道時的魔幻感是我最滿意的成果,雖然因為錯失良機,沒能成功呈現出「隧中隧」,但也心滿意足。
例圖示範何謂「隧中隧」:
圖片來源:南迴鐵路維基
在列車停靠時,意外和「新自強號」並排了三次之多,「最新」和「最舊」列車的相會構成了十分有趣的畫面。
經過有「最美車站」之稱的「多良站」,透過即時影像還能看到導覽員戲稱的「大型粉絲見面會」XD
一些導覽行程的觀光照。
「太麻里車站」前的日昇大道。
有「台灣最美麗平交道」之稱的櫻木平交道。
看似被「金崙大橋」和涵洞包夾的藍皮解憂號。
其中有「全台最美高架橋」之稱的金崙大橋,由網路上的美圖驗證果然名不虛傳。
圖片來源:Drive Taiwan
第二個重點行程,是我期待已久的「金崙部落走讀」,由排灣族公主接棒導覽,走訪了當地居所,與通過涵洞才能在沙地踏足的「秘密海灘」,上面的金崙大橋也是其中之一,但容易忽視的沿路風光才是我記錄的焦點。
因為一場誤會而意外成景點的「雜貨店解憂站」,拍照時恰巧有當地的黑狗「小白」當模特兒,示範何謂等到海枯石爛也等不到公車。
部落走讀最有趣的環節便是「部落文化體驗」,介紹了防止小鳥偷食小米的「趕鳥器」。
另外藉由「搗小米儀式」帶到原住民「物色結婚對象」的文化:男方需展現強大臂力,女方則盡力凸顯自己的「優勢」。
示範男方的正好是我老公,放個貼圖以保護當事人(?)
最後行程便是到鐵路最南端的車站「枋山站」賞晚霞美景,這天雲層偏厚,只露出一半的夕陽,但在落日映照下的海面顯得格外寧靜,為此趟「解憂之行」畫下完美句點。
科普小教室
之所以大推「藍皮解憂號」的觀光行程,是因為除了盡收「南迴鐵路」沿路美景外,還能吸取不少相關的小知識,讓我聽得津津有味,甚至還做起筆記XD
例如現代的建物設計十分講究「整體性」,這點在車站月台也能適用,每個車站的新式遮雨棚都巧妙融入了當地風土意象,「太麻里站」的金針花造型便是其一。
看不出來的話,讓我們上網路美圖:
圖片來源:旅行筆記-呂華維
另一種比較隱晦的則是「知本車站」的溫泉檜木桶,沒有拍照再度以網路美圖示意。
圖片來源:Trip.com
就連沒有遮雨棚的戶外型月台,也增設了以玻璃打造的「避雨區」(絕對不是吸菸區XD),讓旅客能安全候車。
接著是鐵道冷知識。
這三根「柱子」,其實是被稱為鐵道界活化石的「臂木式號誌機」。
是從前以人力操控,指揮列車通行的號誌系統。
圖片來源:fun臺鐵粉專
多數「臂木式號誌機」因為失去功能被拆卸,只保留號誌下方的黑桿,取而代之的,是目前常見的「色燈式號誌機」,因此這幅畫面非常難能可貴。
所謂「色燈式號誌機」圖例。
圖片來源:交通部粉專
影片講解:
留言區的勘誤:
低速和慢速號誌顯示,必須紅燈在上,黃燈在下,且紅黃燈/雙黃燈中間,必須有一個燈泡的間隔,避免司機員混淆。
關於「台東車站」的沿革。
很多人對現在台東車站的印象就是「位置偏僻」,並不像一般火車站,一出站就能接連熙攘的商圈,這是因為現址前身的「卑南車站」,位於台東市郊的「岩灣地區」,如今仍可以在站內看到卑南車站的痕跡就只剩這塊古董級水溝蓋了。
而台東車站因為遷址的緣故,經歷了「卑南車站」、「台東新站」及「台東車站」的名稱,其中在舊站廢止前,新舊站並存了一段時間,因此為了避免旅客混亂,才有改名為「台東新站」的歷史。
目前的舊站則重新改造為「鐵道藝術村」,以嶄新的文化面貌重現。
植物小知識。
走在通往太麻里「櫻木平交道」的新設人行步道,往旁邊望去的是另一個當地名產「釋迦」,正式學名為「番荔枝」,常見品種有香甜可口的「大目釋迦」,及滋味微酸的「鳳梨釋迦」。
如何判別這兩個品種?
其一是觀察它們的葉子,鳳梨釋迦大而平滑,大目釋迦則崎嶇不平,使用「嫁接法」種植的話,常常會誤以為只是一般的雜草XD
其二則是直接看果實,大目釋迦外觀如並列的鱗片,鳳梨釋迦則呈尖錐狀。
📝推薦這篇文章,有更詳盡的內容:【釋迦圖鑑】大目和鳳梨釋迦家族全展開!粗鱗、軟枝、綠寶、蘋果釋迦,有刺番荔枝也有圓滑番荔枝
提到植物,不得不提台東曾經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:「荖葉」。
圖片來源:科技。人文。涵 多 路
荖葉常見用途就是當包檳榔的葉子,本身無毒害,甚至有抑制癌症的功效,還可入菜當佐料,但因為檳榔內夾雜的石灰會導致口腔癌,連帶荖葉也受到莫須有的污名化,因此台東農改場輔導種植荖葉的農民轉作,改成種植經濟價值更高的「香莢蘭」。
圖片來源:民視新聞網
而香莢蘭的籽萃取出來後,就成為我們熟悉的「香草」,若能大量種植,原先要價不斐的「香草籽」會更加普及,減少人工香精製成的「香草口味」。
科普到此告一段落,還有一些鐵道知識及觀光景點的幕後故事就不一一細講,留待未來對「藍皮解憂號」感興趣的旅人親身體會,內容真的很豐富XD
除此之外,若喜歡體驗當地風土民情,還可規劃更道地的「深度旅遊」,就會是一場十分完美的閒適自然之旅。
旅程的紀念
台南有保安到永康的「永保安康」車票,屏東也不遑多讓,加祿到東海的車票意涵吉祥,是「加官進祿,福如東海」,為此將這張紀念車票放進錢包,不抱期望的加持一下XD
此趟「藍皮解憂號之旅」,我們選擇來回方案,因此集齊了兩款扇子,和兩段車程的紀念套票,在套票的明信片正面可蓋紀念章戳。
其中一個「枋野站」因為不載客,所以沒有設置月台,因此除了有辦集章活動外,平時能蓋到章戳的管道,就剩搭乘藍皮解憂號。
衝動的我二話不說,在搖晃的車廂間穿梭,就為了在指定車廂蓋下這兩枚印章。
之後發現,其實還有很多次機會,只要利用下車導覽時間,就能在停靠的列車上安穩無憂地完成任務。
另外推一篇網友撰寫的集章活動紀錄,內容非常詳盡,看了也想趁下次舉辦順便來趟鐵路環島之旅:屏東境內火車站群 — 「鐵道旅行•幸福美好111」紀念章戳收集紀錄,附掛荒涼無人小站
最後來張藍皮解憂號的正面照,這趟旅程收穫滿滿,心靈也舒展許多,再次推薦!
⚠️拍攝的小提醒:
因為車頭上方有密集的高壓電線,持手機、相機等設備拍攝,需保持距離,建議站在遠方拉近鏡頭即可,以策安全。
👇推薦文章:
留言